一直以来经常有一种论调:或许腾讯的技术是很烂,而且确实是山寨大王,但是它的商业模式是值得学习的。我经过一些思考,想在这里说明,腾讯的所谓“商业模式”实际上完全是利用中国网民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惰性(说白了就是脑残),在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。
1、收费问题
上面这张图列举的便是腾讯最臭名昭著的收费项目。在腾讯2010第一季度财报中我找到:
按照所谓10元/月,就是说每月有13.638*10^8/3/10=4546万人项使用这些服务。
腾讯自己在“互联网增值业务”里是这样列举的:
QQ空间——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,速度和言论自由暂且不论。看看收费项目:背景图收费,导航栏样式收费……在此我强烈疑问WordPress.com的脑残们为什么不对每个主题进行收费。
QQ音乐——低音质的在线音乐播放,居然还收费,更牛的是居然还有人交费……在此我强烈疑问Google.cn的脑残们为什么不对谷歌音乐进行收费。
QQ会员——可自己上传头像、等级加速……看到这里我笑了,居然有人关注所谓等级,真是有意思……在此我强烈疑问Google、Facebook的脑残们为什么不对头像进行收费。
QQ秀——腾讯自己是这么说的:“QQ秀是QQ虚拟形象装扮系统,是虚拟世界的数字化时尚平台”。你想吐吗?至少我想。
一方面腾讯的确非常恶心,对一些基本的服务(或者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提供给所有用户的服务)收费,但其实真正值得唾骂的不是腾讯,而是它的脑残用户。
2、收费问题的本质
cnBeta上一篇吹捧腾讯商业模式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条最热门的评论:应该了解一下有多少脑残的80后、90后给腾讯送钱。在此不得不提到之前我在不同文章里多次提到的——中国的网民素养太低。网民(尤其是80后、90后网民)的低素质导致了劣站驱逐良站的现象。当然在这其中中国青少年的挥霍成性、毫无理财观念也是重要的原因;而父母不做任何的引导,掏出钱任由孩子花费在这样的服务上,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奇观。
3、无敌的平台
这里要说的中国网民的惰性。
腾讯的抄袭向来所向披靡——从QQ堂、QQ飞车一类网络游戏,到QQ农场、QQ旋风,不少产品都完全击败了原作,这就是所谓“平台化优势”。利用巨大的QQ用户群,腾讯可以轻松地推广各种产品,通过将这些产品整合到QQ软件中,则这一切更加轻松(我有个朋友竟然曾因为要点亮QQ软件中的某图标而花钱玩腾讯的一款游戏)。
听起来无可厚非。但是这里你不得不问问自己:为什么只有在中国会这样?Google的巨大平台并没有使Google Buzz在Twitter面前昂起头,Yahoo的不少业务表现也十分萎靡。在中国,腾讯却依借着QQ的平台一路前行,这只能解释为中国网民的惰性——中国人从不愿意多尝试、在不同网站注册,更不会关注那些从不多做广告的优秀产品。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助长了腾讯的无敌平台,而因此腾讯也才得以更加猖狂地展开收费。
4、“被QQ”的尴尬
这是Geekpark上的一个调查。在中国有着很多已经厌烦了恼人的QQ的网民,却不得不使用QQ和别人联系,这就是“被QQ”的尴尬。引用Geekpark上的评论:
朋友都用QQ 没有办法 劝说他们使用英文版的gtalk无效
同学都用QQ,不用QQ就找不到人聊天了,囧
说明白了就是羊群效应,你不用QQ?得,我们会逼着你用,当脑残还是当异类,你自己选——十有八九的人最终选择了当脑残。
我曾经也被“被QQ”惹火,现在我是全然无所谓的了。有时不得不用QQ和某人联系时我会偶尔打开WebQQ,不过这也是一个月只有一两次的事情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对QQ说不。从众心理,依旧是中国人的劣根,依旧是腾讯圈钱的工具。
腾讯的“商业模式”,终究只能是利用愚若的中国国民赚钱,终究只能在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生存。
评论
把我淘汰了,因为我“不懂互联网”。我饶有兴趣地究其原因,她说既然你说你有经验,怎么连个qq都没有……
今天工作中还遇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教我怎么写网页……是的,教我html。他说图片都得有“踢踢”才行,不然百毒就不收录。
沟通了半天我才明白他是说title……
我很无语。是我太低调了,还是我长得本来就像白痴?
淡定,淡定。在我朝,一切皆有可能,“习惯了”就好了吧。
其实我们把qq单纯的用来做联系工具也没什么不可以。但是对于他的收费项目实在是不敢恭维,对于那些愿意掏钱的更是不敢恭维了。
我这么多年基本一直在用TM模式。相比较而言这个客户端比qq客户端要好多了。但是请不要用最新版的。
我偶尔会被QQ,那样我也只会用WebQQ。
QQ是典型的中国软件,有着明显的流氓化历史进程。